比思論壇

標題: 人脑由粒子构成,而粒子遵循物理规律,那人的意识还自由吗? [打印本頁]

作者: a13971240    時間: 2022-8-6 08:49
標題: 人脑由粒子构成,而粒子遵循物理规律,那人的意识还自由吗?
啊,这真是个很好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科学和哲学界的普遍共识集中在两点:
1)意识是被决定的,人没有自由意志。
2)意识是被决定的,人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意志。
等等,好像这两点的前提都是一样的?
是的,这是个悲伤的故事:目前学术界普遍都认为「意识是被决定的」,大家在探讨的只是:自由意志在多大的范围内可能存在?如果大家普遍知道了这一点,会怎么样?

首先,在讨论自由意志之前,我们先聊一聊决定论。
决定论肇始自牛顿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保持自身状态不变的属性(也就是惯性)。如果它的状态被改变了,那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可以通过物理规律算出来的。
那么,沿着牛顿力学的思路,我们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
整个宇宙都是由粒子构成的,每个粒子的状态变化都受到上一个时刻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把整个宇宙此刻的状态,称为状态1,把上一刻的状态,称为状态2,那么:状态1必然是由状态2演变而来的,并且这种演变,是可以直接算出来的。
同样,状态2也是由状态3演变而来,状态3也是由状态4演变而来……
这样不断往回追溯,岂不是说: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一切就已经是注定了的?一切会变成什么样,会走向何处,都是已经决定了的?
因此,数学家拉普拉斯就提出了一个思维模型,叫做「拉普拉斯妖」:假设宇宙中有一个生物,叫做拉普拉斯妖,他知道整个宇宙中每一个粒子的确切状态(包括位置和动量),那么,它是否可以通过计算整个宇宙粒子状态,来了解整个宇宙的过去,并且预测宇宙的未来?
这就是统治了科学界数百年的决定论。
万幸的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为决定论找到了破绽:量子力学认为:一个粒子不可能同时获得确切的位置和动量,我们对它的位置知道得越精确,它的动量就会越模糊(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又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认为:世界的本源,从底层来说,都是一层层「概率波」—— 它们是以概率的形式存在于时空之中。只有当它们跟别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坍缩成为一个确定的实体。在此之前,它们是「不确定的」。
看起来,量子力学似乎给了决定论致命一击。
但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渐渐意识到:似乎不是这样。决定论的阴影又重新笼罩了物理学。
为什么呢?因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有一个特征:它只在微观的层面上起作用,一旦它来到宏观的层面,就恢复了经典力学的特征。
举个例子:你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粒子构成的。当我们单独看每一个粒子时,它都是一个「概率波」,可能出现在宇宙中任何一个地方(比如月球上)。但当这些粒子聚合成一个「你」的时候,这种概率就坍缩了 —— 它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粒子,形成了一个实体。你就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不会一下子突然出现在月球上。
为什么从微观到宏观会有这样的区别?为什么概率波会「坍缩」?量子物理学家说:不知道。
这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为决定论再一次添砖加瓦。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过去,现在和未来,哪一个才是真实存在的?
许多人都会认为是现在。这很好理解:过去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们曾经存在过,但已经被改变了;未来是还没发生的事情,它们是不确定的,是有种种可能的。只有「现在」才是真真切切、客观存在的。
但爱因斯坦不这样想。
爱因斯坦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4维」的时空统一体(又称闵可夫斯基时空,亦即3维的空间加上1维的时间),一切事件在其中都有一个确定的坐标。也就是说:整个宇宙从诞生到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只是沿着时间轴行走,不断撞上这些事件。
这个宇宙模型,叫做「块状宇宙」(Block Universe)。这种对时空的观念,就称为「永恒主义」(Eternalism)。[1]
反过来,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只有「现在」真实存在,过去和未来均不存在的观念,就称为「现在主义」(Presentism)。
那么,物理学普遍认同哪种观点呢?
2016 年,一群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开了一场关于宇宙学的会议(TIME IN COSMOLOGY)。绝大多数物理学家认同「块状宇宙」和「永恒主义」,只有极少数科学家不认同。(不认同的观点,我们后面会讲)[2]
也就是说,在物理学上,我们现在普遍的共识基本上是:一切事物都是已经被决定了的。
打一个比方。整个宇宙就好像一卷电影胶片,我们坐在影院里,看着荧幕上的影片。我们以为当下所播放的这一帧就是「现在」,只有这一帧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整部电影,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浓缩在这整个胶片里。它只是一帧一帧地播放出来,不断被我们看到,被我们的意识所认定为「现在」而已。

那么,我想你现在一定有一个问题:决定论是基于「物质」的,也就是一切粒子。但我们的意识呢?
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都来源于我们的意识,但我们的意识是物质的吗?它也遵循决定论吗?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坐在电脑前,突然觉得想喝水,于是你站起身倒了杯水。
这里,我们把你脑海中产生「我想喝水」的想法,叫做「意识」;把你站起身倒水的动作,叫做「行为」。那么:你站起身倒水的这个行为,是由你的意识所控制的吗?
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当然是了,这有什么疑问吗?我不正是因为「想喝水」,才会站起来倒水吗?
但其实不一定。
神经科学家 Benjamin Libet 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早在参与者产生一个「想法」之前,参与者的大脑中就会产生一个电信号的波峰。通过这个波峰,他可以提前预测参与者接下来会做什么。 (Libet et al., 1983)
这个电信号比参与者产生「想法」的时间提前多少呢?平均在0.3秒左右。
这是一个震惊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界的发现。
于是,一系列实验陆陆续续被重复,以验证这个假说。
比如:2008 年,韩国科学家 Chun Siong Soon 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利用 fMRI(一种现代常见的脑成像技术)检测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并让参与者完成按按钮的任务。结果发现:
通过大脑活动的监测,研究人员可以确切预测:参与者将于何时按下哪个按钮。(Chun Siong Soon et al., 2008)
也就是说:早在参与者「决定按下按钮」的若干秒前,其大脑就已经发出了相关的信号。与其说参与者是自己按下按钮,不如说是被这个信号支配,按下按钮。
(这篇论文的引用高达2000多次,可见学术界对此的重视)
另一个实验是 Fried 于 2011 年改进的 Libet 式实验。他通过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将预测成功率提高到了 80% 以上。(I Fried et al., 2011)
可能有读者会问:这个电信号有没有可能是时间差,或是产生动作的准备信号呢?这个猜想也被 Chun Siong Soon 推翻了。在 2013 年的实验中,他排除了动作电位的可能,并把预测的提前量精确到了4秒前左右。(Chun Siong Soon et al., 2013)
这些实验共同佐证了如下结论:
我们采取的有意识行动,很可能并非出自「我们的意识」。
简单来说:我们会以为,我们是先产生「想喝水」的意识,从而才站起来倒水的。意识是行为的原因。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实验,科学家们观测到:在我们产生某个确切的意识之前,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信号总是比意识更早,并且,它可以明确地预测我们的行为。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个电信号才是我们产生行为的真正原因。而意识,只不过是这个电信号给大脑的一个反馈而已。
打个比方:我们的意识,就像一个皇帝。看似他在风光地发号施令,但实际上,在他背后还有一个影子内阁,所有的决策都是他们作出的,经由皇帝之手发布出去,皇帝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传声筒。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进一步思考。
这个「缺水」的电信号是怎么来的呢?不难想象,它是身体通过对自己整个状态的监测,发现「啊,好像有点缺水」,于是向大脑发出这个信号。
然后大脑再把这个信号一分为二:一条路径驱动我们的身体起来倒水,另一条路径告诉我们的意识:身体缺水了,我需要喝点水,所以告诉你一声。
那么,这就会导向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
如果我们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来自于身体和大脑根据内在和外在的刺激,所产生的电信号的反馈,那么,岂不是可以说,我们的一切想法和行为,其实都是被「决定」了的?
换句话说:假如我知道了一个人所有的状态(拉普拉斯妖),那么我是否可以预测他接下来的想法和行为?
有朋友可能会质疑:可是,当我产生「想喝水」的意识时,我也可以不这样做呀。我也可以克制住自己,不站起来倒水,这难道不是出自我的自由意志吗?
但是,你想一想:当你决定不这样做时,实际上是什么呢?你是用一个新的想法(不这样做)代替了旧的想法(想喝水),这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新的想法,必然也可以从大脑的电信号中找到它的影响因素,它必然也有更上一级的「原因」。
于是,我们还是绕回了物质世界和决定论。
但如果我们认同决定论的话,就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按照决定论,一个人会不会犯罪,岂不也是在最开始就决定好了的?
那么,我们还能够追究他的责任吗?我们能够让他为他所「无法自由决定」的行为负责吗?
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会否犯罪,是决定好了的;但他犯了罪,我们抓他,也是决定好了的。
按这个逻辑,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被决定」要犯罪,又「被决定」要受到惩罚,而他自己是毫无反抗能力的,这……是不是也太残酷了些?
这就是哲学中经典的「自由意志问题」。
可以说,自由意志是现代社会的根基。如果自由意志被质疑或否定,那么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因此,在现代哲学中,关于自由意志的立场,一般存在四种: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持第一或第二种立场,持后面两种立场的很少,因此我们略过不提。
第一种非常显然,也无需赘述了。
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第二种,亦即相容论:既然认同决定论,又为什么会存在自由意志呢?我们的意识和行为,不都是被决定了的吗?
这种立场可以追溯到18世纪。持这种立场的有谁呢?包括霍布斯、休谟、叔本华等大哲学家。他们的主要观点被称为「经典相容论」,亦即:
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你只是无法决定你「想做的事情」而已。
如同叔本华所说:You do what you will, but you don't will what you will.
也就是说:经典相容论者并不在意你脑海里面的东西,他们关注的是:你能不能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不会受到外界的阻碍?如果可以,那你就是有一定程度自由意志的。
当然,我们马后炮地看,这种观点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它只是逃避和改写了问题。
因此,现代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更新的相容论观点。比如:
…… [3]
等等。
以法兰克福的层次模型为例。法兰克福认为:我们可以同时具备多个一阶的欲望,以及对这个一阶欲望进行反思和评判的二阶欲望。而二阶欲望的存在,是人与其他生物所不同的地方,也是自由意志可能存在的空间。
举个例子:我想偷懒(这是一阶欲望),但我同时又觉得「偷懒是不好的」(这是二阶欲望),在它们的斗争下,我最终遵循二阶欲望的驱动,停止偷懒,把文章写了出来。
那么,在这个例子中,我的自由意志正是基于二阶欲望而存在。尽管这种一阶欲望和二阶欲望的来源都可能是被决定的,但是被决定的结果是符合我的二阶欲望的,所以我可以既不违背决定论,又能按照自由意志去行动。
当然,你会看到:一切相容论者其实都无法逃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决定论。他们都只能在基于决定论的前提下,来尽可能为自由意志争取空间,让着两个看起来互斥的东西,能够同时存在。

那么,我们能不能否定决定论呢?或者说,在当下的学术界里,对这个问题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
前面提到,有少数几位科学家并不认同块状宇宙和永恒主义。比如:
宇宙学家 Lee Smolin 的观点是:块状宇宙是错的。未来并不真实存在,宇宙是不断在演化的,每一刻都从虚无中诞生和改变。
物理学家 George Ellis 则认为:块状宇宙是对的,宇宙的确是一个4维的「块」(时空统一体),但并不是完整的,而是正在不断生长的。这个「块」的表面就是「现在」。这种观点叫做「成长块状宇宙」。
另外一些观点,则从信息的角度来解释宇宙(量子信息理论)。比如:宇宙的总的容量是有限的,因而它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因此它不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了所有的未来」 —— 它必须随着不断膨胀增长,不断创生出新的信息,等等。
但这些能够否定或推翻决定论吗?从我个人的看法来看,很难。最多只能说:在决定论被「盖棺论定」的盖子上面,掀起了一点缝隙。
实际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讨论,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很可能不得不认同决定论。
那么,基于决定论,自由意志究竟能否存在?我们的道德责任,对未来的信心,等等,是否一定跟自由意志所紧密捆绑在一起?
如果自由意志被否定,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伦敦经济学院哲学教授 Christian List 认为:物质层面的决定论,跟心灵层面的非决定论并不矛盾。他认为,意识并不能全然地还原为物质。Libet 等一系列实验并不能说明「电信号是行为的原因」,它可能只是我们产生自主意识的一个伴生品而已。
神经科学家 Aaron Schurger 的实验支持了这种猜想。Aaron Schurger 认为:Libet 等人在一系列实验中观测到的电信号,很可能只是产生意识的一个环境因素 —— 就像我们总是在天晴的时候出门,但并不意味着「晴天」是我们出门的原因一样。(Aaron Schurger et al., 2012)
以色列哲学教授 Saul Smilansky 则比较悲观。他持一种「幻觉主义」的观点,亦即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但人类社会需要这种幻觉。
相信自由意志确实是一种幻觉,但是社会必须捍卫这种幻觉。决定论的思想,以及支持它的事实,必须被限制在象牙塔里。只有那些身处高墙之后的受教者,才应该敢于像他对我说的那样,“直面黑暗的真相。”史密兰斯基说,他意识到这个想法有些极端,甚至可怕ーー但如果要在真实和善之间做出选择,那么为了社会,真实必须消失。[4]
不过,2021年2月,科隆大学的心理学家 Oliver Genschow 及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深入研究了将近150项研究、超过26000名参与者,发现:
哪怕人们知道了「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似乎,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影响。(Genschow et al., 2021)
他们通过向参与者展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证据,告诉他们自由意志不存在,然后观察他们的自我报告和行为,发现:参与者在一开始可能会陷入一种迷茫和冲击,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感受和行为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既没有变得更加「放纵」了,也没有变得更加「严于律己」了。
研究最后的结论是:自由意志跟道德和行为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哲学家们一直以来的担忧,也许是一种多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发现。

最后,简单聊聊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哪怕决定论是真的,一切都是被决定好了的,其实对我们也没什么影响。
原因很简单:即使一切都是决定了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 ——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是否被决定,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看电影。一部电影的结尾当然是早就拍好了的,但你会因为这一点就不去看电影吗?当然不会。对我们来说,享受这个过程,并不断去思考、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决定论会影响你一生的结局吗?其实不会。它能够影响的,只有你当下的体验、状态和行为。
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坏人,是因为我们认为「一切没有被注定」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不希望感受到痛苦,以及良心的谴责。
一个人在世界上,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所塑造的 —— 它们共同塑造了现在的你,也指引着你想成为的未来的你。
在这个基础上,100%被决定,跟80%被决定,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吗?并没有。
进一步思考:哪怕决定论是真的,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被决定的 —— 除非我们真的去做它。
举个例子:可能有朋友会问:如果决定论是真的,那么一个人的性格是不是固定的,无法被改变?
其实不是的。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人格在成年之后会渐趋于稳定,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实际上,研究者们让一个人像他想成为的人那样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性格是真的会发生变化的。
也就是说:一个内向的人,如果想变得外向,只要他真的像一个外向的人那样去行动,那么久而久之,他自己真的会变得越来越外向。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究竟「他本来的性格是内向」是被决定了的,还是「他变得越来越外向」是被决定了的呢?
我们不知道。唯有当我们去做了,我们才会知道。
所以,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些对自己、对别人、对这个世界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感到幸福、满足、愉悦,这总是一个不会错的策略。
最终塑造我们自己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付出的努力和实践,而不是哪一个虚无缥缈的外力。
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这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参考

作者: xuehouniao    時間: 2023-3-2 08: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hewoqishui    時間: 2024-1-10 08:32
意识的自由的进步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8/)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