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专家:“火炉”之说不科学 “炎热指数”更靠谱
[打印本頁]
作者:
macd50
時間:
2013-7-20 11:13
標題:
专家:“火炉”之说不科学 “炎热指数”更靠谱
专家:“火炉”之说不科学 “炎热指数”更靠谱
2013-07-19 14:57:16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近日,一则题为《“四大火炉”新排名 福州“王者归来”》的微博在网上遭到疯转,新排名为福州、重庆、杭州、海口。榜单一出,各地网民纷纷表示“不服”,一场“火炉”争夺战随即上演。面对这场“战役”,气象专家认为“火炉”评选标准较片面,判断城市热度“炎热指数”更为科学合理。
“热不热”不光温度说了算
“火炉”城市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那时曾有“三大火炉”之说,即重庆、武汉、南京。建国后,民间开始盛行“四大火炉”一说,但有两种组合,一种是在三大火炉的基础上加入南昌,另一种则加入长沙。
近年来,“火炉”之说每逢盛夏都要现身,且版本繁多,甚至冒出过“七大火炉”的说法,其中比较公认的则是重庆、福州、杭州、南昌这“四大火炉”。而在最新盛传的榜单,海口“挤掉”了南昌新晋入选,福州则超过重庆一举夺魁。
2013-7-20 11:13 上傳
下載附件
(71.76 KB)
今年6月以来,重庆主城平均气温创下了52年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游泳池内人满为患。
对于屡屡现身的“火炉”之争,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表示所谓的“火炉”评选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坊间流传的标准也有一定片面性。
据李小泉介绍,目前的“火炉”排行多是以某段时期内最高气温超过35℃的平均高温日数来定。这里所指的是1.5米高百叶箱内的观测气温,在测量时避免了太阳直接照射以及通风等因素的干扰,是一个理想环境下的温度。
但人所生活的环境却比理想环境复杂的多,“人体对‘热’的体会是一个综合感受,并不完全取决于温度,还受到湿度、风、太阳辐射等其它因素影响。所以,只根据温度一个指标,甚至只根据最高温超过35℃的平均日数来评选‘火炉’就有些片面了。”李小泉进一步解释道。
医学气象上的相关实验同样证实了人体在不同的热环境中体感舒适度和耐受性的不同,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陆晨向记者出示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相当干燥的空气中,健康人能在50℃的高温中停留2个小时而不受任何损害,但如果在45℃的湿空气中停留1小时,就会发生中暑昏迷。
综合考量温湿度 “炎热指数”更全面
正是由于人体对“热”的感觉受到温度、湿度等要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气象专家专门构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判断指标——“炎热指数”。“炎热指数”综合考虑了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的影响,同时确定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炎热指数值越大,人体感觉会越不舒适。当炎热指数达到85时,少数人就会感觉难以忍受。因此,当某一天的炎热指数达到或超过85,则确定该日为高温炎热日。
李小泉表示,之所以将温度和湿度作为炎热指数的考量标准,主要是因为这是反映人体在周围气温环境里舒适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同时也是相对容易测量和量化计算的要素。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陆晨告诉记者,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皮肤温度时,人体需要通过排汗来散发热量。有时候即使温度不高,但由于湿度大,就会导致人体排汗困难,也就是机体散热功能变差,体温随之升高,人体就会感觉难受。
由于我国从南到北横跨多个气候带,如果把处在不同气候带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较,很难找出统一的指标,专家建议将处在同一气候带的城市放一起做比较将更为合理。
逐年“热情”高涨 防御高温灾害才是正事
在李小泉看来,尽管“火炉”排行具有一定片面性,但话题火爆的背后反映了公众对高温天气的密切关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温正逐年升高,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的事实。
2013-7-20 11:13 上傳
下載附件
(50.26 KB)
近日,江苏无锡遭遇连日高温,道路被晒成“波浪路”。
国家气候中心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51年到2001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1℃。而近年来,极端高温事件也呈现出范围扩大、频次增加的趋势。自2007年中国气象局举办“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以来,与高温相关的极端事件已5年入选当年的十大事件。
是什么原因造成连年来城市的“高烧”不退?李小泉表示,这是自然气候变化叠加人类活动干预的共同结果。“从大的范围看,受到洋流变化等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是总体趋势。从小的区域环境看,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则更为明显。”他举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聚集、建筑物增多、交通压力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人为热源增多等影响日益加剧,导致了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同一个地区,城里的温度比起郊区能高出3至5℃,正是人类活动影响气温环境的有力佐证。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未来全球变暖的趋势还将持续,高温热浪已成为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如何防御高温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
李小泉认为,应对高温挑战,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以更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对于一些已经被认识的规律则要在城市规划上加以体现,如增加绿化面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而普通公众,也要将“低碳”作为日常生活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减少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作者:
LIZHENLIANG710
時間:
2013-7-20 12:47
我是武汉的,武汉的高温虽所不太高,但日夜温差小而且湿度大,让人就像在洗桑拿一样很难受。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8/)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