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移动电话70年历史 17个重要里程碑
[打印本頁]
作者:
LeonFBI
時間:
2013-2-3 01:18
標題:
移动电话70年历史 17个重要里程碑
据国外媒体报道,移动电话,比您想象的要历史久远的多。事实上,移动电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AT&T推出了业界首款基于无线电的电话产品。本文,我们将会用图片的形式来追溯移动电话的血脉相承,从而可以了解到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过去4-5年里,移动电话相关技术和创新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激赏。以下时间轴中的图片和内容源自维基百科、相关移动公司的历史以及我们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有纰漏,欢迎吐槽。
上世纪40年代中期,移动通信服务设备开始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这些移动设备可以使用户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达声音,不过这种设备有个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在指定 的区域内才能工作。而且很抱歉,当时也没有长途通话服务。后来,这种通信技术得以改进,基于无线电的移动电话落户最终“落户”汽车,在汽车里安装无线电移 动电源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才变得相当的普遍。
对于移动电话设计者而言,另一大挑战就是如何将因为体型庞大而不得不安装到汽车里的无线电移动电话创造成一种可随身携带的手持设备。摩托罗拉率先打破了这一技术瓶颈,并于1973年推出了业界首款手持移动电话——DynaTAC。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这种手持移动电话大部分都是基于一种所谓的“1G”模拟网络。这种技术并不完美,因为使用者很容易掉线或者被窃听。所以,1G网络设备不久便销声匿迹。
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通讯运营商开始向2G数字网络过渡。这种无线网络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声音传递。时至今日,可以提供更快数据传输、 更清晰声音传递的变种版的2G网络依然是目前很多地区的主力。2G网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允许用户发送文本信息和数据传输。
毫无疑问,诺基亚是上世纪90年代默契和本世纪初期的2G电话的王者。看看上面的实物图片,您曾经的手机是不是和它们长得很像呢?
本世纪初期,因特网时代的到来促使了3G网络被广泛应用到了手机产品中。3G网络可以以宽带的速度传输数据。一开始,3G手机可以登录一些初级的、大部分都是文本内容的网站,后来,相信大家都知道,3G手机已经可以流畅接入包含声音、影像以及视频的网站了。
摩托罗拉Razr系列或许是3G时代最流行的手机了,或许您也曾今有一款。
到了本世纪初期,智能手机主要还是商务用户的专属,黑莓算是这类手机中当之无愧的王者。第一代黑莓智能手机或许只能算是拥有通话功能的邮件收发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黑莓智能手机也做的越来越完善。
2007年,当苹果发布触摸屏iPhone手机后,智能手机产业格局被彻底颠覆,可以说,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他们需要好多年才能追上苹果。
谷歌是苹果iPhone的首个靠谱的竞争对手,因为它有自己的开放平台——安卓操作系统。首款安卓手机诞生于2008年底,型号为T-Mobile G1,出自HTC之手,它虽然无法威胁到iPhone的地位,但是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009年年底,随着摩托罗拉Droid的发布,安卓阵营可以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该手机搭载崭新的安卓系统,几乎威胁到不可一世的iPhone。同时,该手机还配备有物理键盘和可以拆卸电池,这两点是iPhone所不具备的。
2010年1月份,谷歌推出了首款智能手机——Nexus One,虽然该机的硬件部分依然是由HTC代工,但是Nexus One依然被大部分人看做是谷歌手机。不幸的是,Nexus One的市场表现疲软,几个月后,谷歌便停止销售该机了。
Nexus One发布不久后,其他诸如三星、HTC等主要手机制造商开始发力,大量安卓手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现世。2010年。三星推出了首款Galaxy S、HTC推出了EVO 4G,这两款手机为安卓手机树立了新的性能标杆。
在这群雄逐鹿的基于触摸屏技术的智能手机领域,微软稍晚加入了游戏。2010年秋,微软发布了Windows Phone 7操作系统,但是市场表现冷淡,不过随着Windows Phone 8发布,Windows Phone开始升温。
2011年,Verizon在美国推出了首款4G LTE无线网络。LTE是一种可以让用户的数据读写速度接近有线电缆或者DSL无线路由的一种网络标准,同时,4G LTE也引发了用智能手机作为WiFi热点从而让平板电脑和笔记本上线的热潮。
到了2012年,三星推出了一款块头比较大的手机/平板混合体——Galaxy Note,销量非常好,几个月后三星便马不停蹄的推出了升级版——Galaxy Note II。到了2013年,几乎所有的手机制造商都计划推出一款这种所谓的手机/平板混合体。
近几年来,苦苦追赶竞争对手多年的的黑莓终于在2013年推出了一款被基于厚望的智能手机——BlackBerry 10。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8/)
Powered by Discuz! X2.5